• 忆冒效鲁教授 林之鹤

    忆冒效鲁教授 林之鹤   今年是冒效鲁教授仙逝30周年。作为名人之后的冒效鲁教授(1909—1988,原名景璠,又名孝鲁,别字叔子,江苏如皋人),一辈子都禀有一种名士风度,虽历经坎坷,却不改其风流气度,行事也迥异俗流,他既有诗人的才华,又具有才子的放旷。  冒先生为成吉思汗之后,其先祖冒辟疆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其父冒鹤亭是近现代著名学者。  冒先生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十多岁写的旧体诗就深得康有为、陈宝琛等前辈的赏识。其父冒鹤亭为诗词大家,对他的诗文也十分称赞,对于冒效鲁先生的诗才,诗界评论说:“才思纵横、笔力廉悍、晚近诗人所能已无不能,是天资迥绝处。”“天资高绝,能为辣手文章,……”  冒先生十六岁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五年后毕业,鳌头独占。1931年,他随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赴苏任外交官秘书。  曾应邀出席全苏作家大会,当时苏联汉学权威,对冒效鲁的中、俄文学修养推崇备至,称冒为“平生所见华人中不可多得之通品”。  20世纪40年代冒先生任商务印书馆特约编辑,上海商专俄文教授,50年代初被复旦大学聘为俄语副教授,任课之余,每天都要校阅万字以上的译稿,傅雷笑称他:“甘做洗衣妇,为人涤垢裳”。1958年安徽大学重建,他来到合肥。他曾兼任安徽省文学学会顾问、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并先后多次应聘赴上海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讲学。著有《冒效鲁论翻译》、《叔子诗稿》等。(一)1938年,冒先生带着妻女告别莫斯科,取道法国里昂,乘游轮回国,结识钱钟书,两位青年才俊邂逅攀谈,一路谈古论今,在谈到苏东坡的诗歌成就时,冒说:“他还差一点”。其狂狷之气可见一斑,让才华横溢、狂狷相类的大才子钱钟书着实吃惊不小。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终生至交,彼此一直联系不断,诗歌唱和不辍。在钱钟书的《槐聚诗存》一书中,钱与冒唱和的诗近二十首;而在冒效鲁的《叔子诗稿》中,他与钱唱和的诗也近二十首。两人往来的书信,冒效鲁保存下来的钱钟书的信件多达数以百计。众人皆知,钱钟书先生惜时胜金,对求见者,不论职位多高,不分内宾外宾,基本上都是婉言谢绝的,冒先生曾对我说:“有的日本学者曾说:‘北京有三宝:故宫、长城、钱默老’”,求见之殷切可以想象,然却难以实现登门求教之愿,而冒先生每次赴京必然登门拜访,两人言谈甚欢。1986年,冒先生与另一位诗词大家、安徽省副省长、1959年庐山会议上被钦点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张恺帆同志赴京参加中国诗词学会成立大会。钱钟书赶去与老友晤谈,结果一谈就是半天。两位老友都知道迟暮之年的这次会晤畅叙是弥足珍贵的,这次竟成了两位挚友的永别。与钱钟书在一起时,冒效鲁是不拘小节的,他曾说:“偌大的中国,有几个能在钱钟书的书房(兼会客室)里抽烟?”其喜悦之情、得意之态溢于言表。除冒外,恐怕也确乎难有他人能在钱先生面前如此放旷不检了。  冒效鲁教授精通英、法、俄多门外语,以俄文水平最为出众,有“活字典”之美誉。钱钟书曾笑称:“只此一事,甘拜下风。”《叔子诗稿》出版前,钱为书名题签,落款为:“钱钟书敬署”,可见冒先生在钱钟书心目中的地位了。(二)他对陈毅副总理十分爱戴,非常崇敬。一听到陈毅副总理逝世的噩耗,他老泪纵横。想起建国之初,1950年7月,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日理万机,还不忘登门拜访冒鹤亭,陈对冒鹤亭一再坦言“仰慕已久”,并询问其著述情况,后又推荐鹤亭老为上海文管会特约顾问。还联想起当时,冒效鲁本人先后接到全国不少高等院校之聘去教授俄文,胡绳曾邀请他到国家编译局工作,他最终还是接受陈毅市长的推荐去了复旦大学。1957年陈毅对冒鹤亭、冒效鲁父子的安危十分牵挂,特地派人问及他们俩,1961年视察安大与校领导开座谈会,指名要冒作陪,并与其合影……于是冒先生万分悲痛写下了这首挽诗。  一九七二年(壬子)合肥挽陈仲弘(陈毅)七二年一月二日病逝北京从容樽俎却熊罴,想见元戎未病时。  奋起戈铤寒贼胆,激扬鼓吹振军威。  向阳矢葆丹心壮,谋国艰虞白发滋。  磊落光明胸似镜,恨无彩笔状英姿。  在这首诗中,他热情洋溢地歌颂陈毅同志———“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的元帅、副总理、外长兼诗人———的光辉形象和襟胸坦荡的高尚情操。1977年,他一听到《陈毅诗词选集》出版的消息,便欣喜若狂,立即赋诗一首。  一九七七年吾闻《陈毅诗选》出版吾生为寄耳,念念在君诗。气共山河壮,方犹肝胆披。雕虫小羞技,射虎想英姿,怊怅入天阻,深惭国士如。(三)冒效鲁先生有名士的放浪,对于其同辈人来说,似乎他常常锋芒毕露,是个不太好相处的人。其实这只是表象,他对自己的看法不肯有丝毫隐匿,更不屑支吾其词。他具有吐露真言的铮铮风骨,常常放谈时政,评点人生,总是以深邃的见解和广博的知识见长;他直抒真言,慷慨陈词。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之后,知识分子个个噤若寒蝉,马寅初,梁漱溟因直抒胸臆而被封口,变得忍辱含垢;连陈寅恪、钱钟书这样的大儒也变得沉默失语(钱是真正的智者,取名“钱默存”)了,“默存,默存”,只有“沉默”才能“存在”下去,知识界呈现出一片万马齐喑的萧杀景象;而冒先生则是个难得的例外,他在会上却依然侃侃而谈,放言无忌,一次甚至说:“……,中央里也有派:有留苏派和留法派,如今,留苏派占上风。”此语一出,立即惊煞四座。文革一到,这便成了他的“黑话集”里一条重要罪状。直到传出最高指示里有这么一句:“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样一来,就这一条对他的声讨声、批判声才渐渐销声匿迹了。他胸怀坦荡,庐山会议刚过,竟斗胆为彭德怀鸣不平,一度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文革一开始,他在安大就作为头号靶子被抛出。但他处事不惊、时时以莱蒙托夫的诗句“在风暴中求安宁”为座右铭,以不变应万变。苦难并没有给他带来平实的心态,反而代之以更加尖锐的人生情怀,真是狷介耿直的本性难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说:“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文明与愚昧’的斗争。创新往往要毅然跳出故垒,扫除成见。”他对形势的看法和分析是何等透彻、精辟、入木三分,他绝非是那种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之辈。  他同辈中那些言不由衷,虚与委蛇的人往往对他敬畏三分,因为他心口如一,容不得不肯流露心声的虚假之人。而对我这个晚辈后生,他是一位貌似严肃、心实慈祥的长者。一开始,我对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后来渐渐熟了,他倒挺主动跟我攀谈起来,向我吐露心中的真实感受:“文革中,损失了不少书,朋友们如傅雷、朱东润、戈宝权等人送的书丢失了,更为痛心的是,许多线装书和名人字画也被付之一炬,有的还是难得的孤本呢”。我便安慰他说:“冒先生,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革劫难中,像邓拓、吴晗、傅雷,人都不在了,你损失点书画,又算得了什么呢?”听了我的宽慰话,他释然了。有时候,我还跟他开起玩笑来:“冒先生,您这个姓真怪,《百家姓》中有没有这个姓呢?”又有一次,我看了溥仪《我的前半生》(英文版),又跟他说:“我看您的两个外眼角往下吊,有点像慈禧太后的眼睛,您不是汉族人吧?大概是蒙古族人吧?”对我这种不知天高地厚、有失恭敬的提问,他并没有责备我,总是笑而不答,仅此而言,我得到他同辈人难以得到“殊荣”。  有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可以攀谈,便于请教当是一大幸事,有一次,在闲谈中,回忆起文革中实行的愚民政策———在接受再教育那冠冕堂皇的幌子下,安大教师一度被逐出合肥,下放到和县乌江———那是距军代表负责人戴虹居所(南京)最近的安徽地界;谈到那里的霸王祠;然后又谈及杜牧的《题乌江亭》诗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我便说:“江浙一带的人才的确是多啊!”冒先生接过话茬随口说来:“你们安徽的人才还少吗?我不用一一罗列,仅举几例:上古期,有老子、庄子、姜子牙和管仲;中古时期有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华佗;近古时期有朱熹、戴震和吴敬梓;近现代有詹天佑、陈独秀和胡适;当代有林散之、杨振宁和邓稼先。”他特别推崇“千古第一名相”管仲和“前清第一学人”戴震。  冒先生曾向我谈到戴震的好学精神,说他幼年时嗜书如命。其实他本人又何尝不是?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冒先生一生读的书多达数万册,而且博闻强记。  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人,一生视呵护文化如生命的大才子型学人,他本可以有更多的作为,有许多传世之作,然而却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对我说某某学校不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地方。果真如他所说的那么简单吗?只是某个学校的情况尤甚而已。翻开中国当代文化史,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夕的三十年中,一次次政治运动,几乎无一不是重点针对像他这样善于独立思考、绝非犬儒之辈的知识精英,他们差不多全部,在不同阶段受到过程度不同的伤害和折磨,甚至是摧残和凌辱,特别是作为在仇智反智中着重受到整治的大知识分子,一个个被整得斯文扫地,连最起码的做人尊严都被剥夺了。有的被整得早早就撒手人寰;有的虽有一息尚存,苟活度日,却再难有作为。著作等身的程千帆教授不是极其典型的例证吗?文革中早已被逐出杏坛,成了武汉街道里的一介平民;文革后,被当代伯乐、南大校长匡亚民“发掘”出来,请到南大。他重返杏坛,焕发了学术青春,一部部学术专著如涓涓细流从老学者的腕底笔端汩汩流淌出来,为南大中文系直至全国学术界造就出一批批人才,从而为南大中文系铺就了颇具实力的学术梯队,使南大中文系的学术地位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一支劲旅,赢得了海内外的赞许。难道还能说他们是江郎才尽、庸碌无能吗?由此可见,这绝不仅仅是像冒先生那样的众多知识分子本人的不幸和悲怆,而更是整个知识界乃至中华民族的不幸和悲怆。为何不让人说话呢?究其原因,鲁迅先生早就提供了答案:“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们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要想,要开口。”鲁迅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啊!  冒氏家族,有深厚的爱国情怀。明末四公子中,真正有民族气节的只有冒辟疆。他的曾祖父邑人冒一贯置业的“水绘园”,他重修增饰后,与董小宛缱绻于此,著书立说,“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后又由冒鹤亭从他人手中购回。建国之初,这座冒氏祖传的,融诗、文、琴、棋、书、画、博古、曲艺为一体的名园,就归属了国家,它以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而跻身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冒效鲁先生怀着拳拳的赤子之心,1961年会同其兄弟姐妹,将其父冒鹤亭先生所收藏的千余件价值连城的明清书画、古董全部无偿地献给了上海博物馆,而他自己一大家人,在大饥荒中在合肥却生活得十分艰难,他的衣裤连同袜子都补了又补,真可谓是位“穿破裤子的慈善家”。文革中,他的境遇更加悲惨,进“牛棚”、成“牛鬼”、工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扣发(工资由198元骤减到40元)。而他从未向我提起过他领头捐赠的这项义举,更没有以此炫耀,向我夸示,也从未为此而惋惜过,后悔过。这位集教授、诗人、翻译家、书法家、俄罗斯文学评论家、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家于一身的大学者,认为公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才是书籍和文物的最佳“托命之所。”  一代学人中的翘楚人物冒效鲁教授,早已蜚声海内外。如今,对于他,历史不是已经作出公正的判断和评价了吗!

  • 坚持普法,初心不改 ———专访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李坤刚教授

    坚持普法,初心不改 ———专访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李坤刚教授   本报讯(新闻中心李志豪朱梦印雅茹黄舒欣)“正所谓境由心生,实际上无论哪行哪业,只有坚持与专注才能带来成果。”谈到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从教经历,李坤刚老师颇有感触。身为我校法学院教授、安徽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的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劳动法,从事劳动争议案件仲裁。2011年9月在当时安大法学院程雁雷院长的支持下,李坤刚老师成立了“安徽大学劳动法律援助中心”,无偿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劳动法律咨询和劳动争议案件代理。如今,安大的劳动法律援助中心在安徽已经为许多劳动者知晓,而李坤刚老师也已经在这条协助劳动者维权的路上走了七年,践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哪里的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哪里的工会就要站出来说话”的要求。  无偿无私,无怨无悔李坤刚教授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已运转了七年多。在这七年中,法律援助中心如同一个无尽涌水的甘泉,不断为劳动者们提供帮助。在他看来,法援中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二十多年来,李坤刚作为仲裁员办理了无数的劳动法案子,也见过很多极端的情况。由于劳动者不懂得劳动法的知识,虽然有法可依,但有法不知道怎么用,这样的情况在实践常见的,最后因此走上极端采取暴力维权的屡见不鲜。“向处于困境中的劳动者伸出援手,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意识到社会中有许多人愿意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职责。”李坤刚老师说。  但这七年绝对说不上是顺风顺水,甚至有些坎坷。起初,物力、人力、学生经验、机构的知名度等方面,均有不足。“开始办法律援助中心的头两年是非常艰难的。在工作室值班的学生们也没法从书本里找到实践经验,所以一有事情就打我电话,我来帮他们解答。”李坤刚说,“每天十几个案件的咨询,遇到疑难的案件还得我跑去老校区。”工作量比较重,但他对此毫无怨言。正是有着这么多年的四处奔波,为劳动者的利益锱铢必较,才有了法援中心墙上的两百多面锦旗,一盏明灯才在劳动者们心中慢慢升起。  如今,说到安徽大学的劳动法律法援中心,在合肥市乃至安徽的劳动者心中,已经有了不小的知名度,每天来来访的劳动者们越来越多,法援中心每天要接待十多个劳动者上门咨询,同时还有网络上的、电话上的咨询。这些主要是有劳动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来承担,这些志愿者主要是安徽大学法学院通过司法考试的研究生。在援助对象的选择上,李坤刚有自己的坚持。“我们主要选择那些贫困且负担不起律师费用的劳动者进行援助,对于有能力自己维权的人,我们协助他们维权,提供法律的意见,帮助写申请书,整理证据材料。”李坤刚老师感觉到,这些年理论和实务经验的积累,能够用来培训学生,能够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派上了用场。”这也成为支撑他克服重重困难,继续运转法律援助中心的信念之一。  “当一个农名工需要帮助却没有专业人士帮他时,我们能拉他一把,我觉的这样挺好。”他说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李坤刚建立起法律援助中心,多年来,帮助了无数受困扰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在为社会提供维权路径的同时,他觉得自己也有获益。  “法援中心也慢慢成为了一个培养我们优秀研究生的渠道。”李坤刚告诉我们,现在法援中心不仅拥有一套自制的劳动法教学用的辅导材料,案例手册等,以老带新的培训体系也日渐成熟。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们积累了无比宝贵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学以致用,更快的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法律人才。渐渐地,李坤刚终于能放下不少身上的重担,安心的将法援中心交给优秀的学生们。  此外,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李坤刚也乐此不疲的审阅着每天从同学那交来的报告。他说,法援中心也是一个跟现实连接的窗口,一个不可多得的获得实践经验的方式。  坚持普法,初心不改作为法学教授、劳动法专家、法律援助中心的创始人,李坤刚在长久以来的普法历程中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最好的普法方式。比起生硬的讲解,身边真实的例子更能打动劳动者们,让他们印象深刻。面对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情况,帮他们“打官司”就是最好的普法工作,其传播作用远比讲课大的多。“实际上,我们维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法律通过维权成功者传播出去。”李坤刚说。  当然,为了有效的进行普法,李坤刚采取了多种方式。除了成立法律援助中心,他还经常去社区、工地面对面的对劳动者们进行宣讲,给居民讲婚姻法、继承法和交通法等等。对于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的现状,李坤刚提议学生要自己阅读一些法律相关书籍,分析案例,多听一些普法的课程,从法律基础开始学起。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李坤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坚持才能出成绩,普法更是如此。”在他看来,普法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做到劳动者懂法用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现在能做的,唯有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劳为民甜
    ———安徽大学驻王化镇张集村第七批工作队工作纪实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劳为民甜———安徽大学驻王化镇张集村第七批工作队工作纪实   本报讯(新闻中心)自入驻张集村工作以来,安徽大学驻村第七批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思想,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心协力谋发展,攻坚克难促脱贫。  2017年,为了实现张集村顺利脱贫出列,工作队驻村以后首先对村里2014年以来的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地毯式走访调研。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利用休息和节假日时间,“5加2”、“白加黑”不辞辛苦认真走访,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特别是对扶贫开发的重大方针政策,耐心地与贫困户交流谈心,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深入剖析致贫原因,为每户寻找最合适的帮扶措施,力争做到因户施策,以期达到最佳帮扶效果。在帮助张集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他们和村两委先后向上级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上千万元,争取中组部发展集体经济25万元,争取安徽大学支持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共计28万元,获得阜南县扶贫办和其他部门产业支持70多万元。为张集村实现“户脱贫、村出列”搭建起坚实的项目支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面对村庄泥泞不堪的道路通行状况,工作队组织协调修建了下水管网2公里,打通了通往张集村的十几条公路,共引进投资3000多万元进行基础建设,新建道路40多公里,安装路灯70余盏,彻底改善了张集人的出行条件。工作队还在村里举办了近20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扶贫政策宣传培训,通过与金融系统对接签定多方协议完成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带自用500多万元农商行贷款资金,带动了60多家贫困农户。他们还发挥扶贫车间功能,组织开展近10场食用菌、家庭农场、蛋鸡、养鹅、龙虾养殖、蔬菜大棚等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工作队筹措资金和项目,投入了20万元流转土地60亩育景观树苗9000棵,争取资金规模共156万元,申请建设的现代化养猪场即将竣工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贫困户十余户,并能够壮大村集体收入。他们还积极联系张集村在苏州的创业成功人士,拟投资200万元在张集村建设爱心超市,目前己完成现场勘测及土地备案任务,预计可带动20多个贫困户家庭。  在安徽大学党委、阜南县委县政府、王化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张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张集村在2017年扶贫工作省级第三方评估考核中取得佳绩,顺利完成了“户脱贫、村出列”的任务。  今年以来,扶贫工作队积极建言献策,帮助张集村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已扩大至70多亩,带动了30家贫困户。贫困户把土地出租给大户,每年每亩可以收到租金700元,还可以优先到蔬菜大棚里打零工,一年挣到6000多元劳工费,更重要的是他们跟着大户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掌握了致富本领,激活了内生动力,有的贫困户准备自建大棚蔬菜,利用自己的劳动致富奔小康。目前张集村正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各类产业入批项目库工作,今年申请批准了大棚蔬菜扩建60亩工程42万元,现正在紧锣密布的准备中。  特色产业致富示范效果不仅带富了张集村的贫困人口,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扶贫效果。今年8月,阜南电视台到张集村采访安徽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并制作了短片《扶贫路上的故事———夏世轩》,在阜阳电视台和阜南电视台新闻时段播放。  如今,安徽大学扶贫工作队继续奋战在张集村,并把今年作为扶贫成果巩固建设年,出谋划策带头参加该村的拆违拆旧、道路修建、土地复垦、人居环境改善和中心村建设等工作。在秸秆禁烧、蔬菜大棚建设、新村室和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也都留下了工作队员的足迹和劳动汗水。给镇村干部和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队员有时候还自掏腰包,给贫困户和贫困学生购置生活和学习用品。  因扶贫工作突出,去年,工作队队长夏世轩作为“最美扶贫人”登台受奖并接受记者采访。王化镇党委政府和县扶贫办联合发文《开展向安徽大学驻村工作队学习的决定》,并由县人大牵头组队到安徽大学传达决定精神,汇报驻村工作队成绩。今年上半年安徽大学驻村工作队又被王化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驻村工作队,李贤被阜南县委评为选派干部帮扶标兵,又评为“阜南好人”、“王化好人”,夏世轩和杨国志被安徽大学党委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劳为民甜。”张集村攻固扶贫成果,强力优化环境新亮点。目前,争取投资71万元建设的村级文化广场和争取投资72万元建设的新村室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即将投入使用。大塘村民组率先完成了人居环境点建设,经过历时近半年时间的综合治理,周边老百姓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老人们可以在凉亭里聊天、下棋,年轻人用上了健身器材,留守妇女走出家门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张集村第二个人居环境点———罗庄人居环境点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