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良师益友 望青出于蓝 ———专访2017 年“李世雄奖教金”获得者陆发春老师

期次:第760期       查看:47

  爱教育他打着绷带上讲台自留校工作以来,陆发春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近代史》、《近现代皖籍文化人物研究》、《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等课程。陆发春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超额的工作量上,更体现在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上。
  曾经有一段宝贵的经历给陆发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给安徽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首届春招教改班上《中国现代文化史》这门课程期间,陆发春恰好因为参加教工篮球赛造成脚部骨折。“天很热,绷带也很重,下坠导致脚浮肿了。”陆发春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但我想了一下,他们就只在安大待一年,也不可能再选这门课了,我还是要坚持下来。”后来学生每日背陆发春去教室上课,学生们的行为和他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让陆发春最终坚持了下来。“当时有一个心愿:不能耽搁学校的改革大业,也不要耽误学生的学业。”朴实的话语透露出陆发春对学校工作的热忱和学生的关爱。
  爱科学他主持完成多项社科项目从教多年,陆发春在科研项目上取得了多项成就。1997—2001年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中华基金项目“皖人与近代中国新思潮”;2001—2004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近代历史文献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研究”;2010年以来主持省级社科项目《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思潮》《清代安徽地图文化研究》等3项,全国古委会项目《孙家鼐集整理与研究》一项。
  目前陆发春在科研组织中担任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法人),主持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胡适研究中心(副主任)日常工作;同时兼任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爱学生他做客寝室探访交流陆发春坦言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遇到两种学生:一种是“无论是素质或是聪明才智,都很高”;另一种则是“很有智慧,但是家庭条件不好”。对于前者,他认为作为老师,需要用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有效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至于后者,他相信,艰苦都是暂时的:“遇到这样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他,树立信心,助推一把力。”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的学生考研前夕,他都会到学生寝室看望考研同学,帮助他们战胜焦虑情绪。1998级历史系的学生马建标考研第一门课程不理想,陆发春及时给予开导,安慰鼓励他。如今这名学生已成为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并曾公开对台湾学者说:“没有陆发春,没有我马建标今天。”
  轻名利重奉献他找回校歌传递薪火对于自己的工作成就,陆发春十分谦逊地表示“不敢说有什么贡献”,只是“其中有二件事,略有微力”:一是2006年在复旦读书期间,找到了70多年前的安徽大学老校歌并作出解读,现在安徽大学已经把它作为校歌每日传唱。二是2009年在安徽大学创设历史地理学硕士点,把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前辈谭其骧、恩师邹逸麟的学术火种传递到安大,至今依然是安徽省唯一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学科点,已经培养从事安徽历史地理研究的硕士毕业生18人。
  “简单来说,这门学科就是画历史地图的。”陆发春说道。他的团队现在已经画出了清代1911年宣统三年的安徽地图,并已经超过谭先生那一辈。这门学科的建设十分艰难,“冷门的专业,做的人少,也做得很苦。”但陆发春很乐意做,他的愿望很单纯:“后面二十年,再帮安徽大学做点事。”
  这次获得第十届“李世雄奖”,陆发春感慨道:“李世雄给我们最大的昭示就是他‘爱学生、爱科学、爱教育、轻名利、重奉献’的精神。”他是安徽大学从建校以来的标杆式人物。“作为后辈,我们不一定赶得上他的水平,但是在精神上要向他学习。”陆发春说道。
  陆发春:男,1963年12月生,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专业硕士导师、历史地理学硕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工作,曾任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大学首批学术骨干。现为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法人),主持安徽大学陈独秀、胡适研究中心日常工作;兼任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